张寔的叔父张肃要攻打刘曜,但张寔不许,结果张肃悲愤而亡。
张寔的志愿,与他的父亲张轨一样,割据一方。
当时那样的乱局中,中原已经乱成一锅,既然能在凉州这个地方很好的发展,干嘛要搅合进去呢。
张寔派遣司马韩璞等人,率领步骑兵一万,东赴国难,命令讨虏将军陈安、安故(今甘肃临洮县)太守贾骞、陇西太守吴绍。
这是趁机扩展地盘的吧。
各统领郡兵,作为韩璞等的前驱。
司马韩璞在南安驻扎时,各羌族断绝他们的路,相持百余日,粮草弓矢都竭尽了。
在这样的危机中,正好张阆率领金城兵赶来,两军前后夹击,击败了这些羌族。
焦崧、陈安进逼上邽,南阳王司马保派使者来向张寔告急。
张寔派遣金城太守窦涛等人,率领步骑兵两万人,前往救援。
这时,传来了愍帝驾崩的消息,于是司马保生出了花心思,想称尊号。
破羌都尉张说对张寔说:
“南阳王忘记了大耻,自己想称尊号,终究非济世、救世的救难者啊,我们还是推崇晋王司马睿吧。”
张寔想了想:
司马睿远在南方,而司马保就在眼前,如果支持了司马保,之后肯定得听命于他,还得搅合进这场乱局里,我只想在凉州这地方安静的做凉王。
于是听取了张说的建议。
但,司马睿称帝即位后,张寔并没有用司马睿的年号,仍然用旧年号“建兴”,其实这也是比较隐晦的表明了独立。
司马保要投奔张寔。
一个宗室之人,到了地方,肯定比张氏有声望,而且张氏一直在表明对晋室称臣,如果司马保到了河西,肯定会大得人心,那他的父亲之前所做的一切,不就成了给别人做嫁衣了吗?
于是派其部将护卫司马保,实际上是对司马保的防备。
由此可见,张氏想专制凉州,不想有人凌驾在他们之上。
京兆人刘弘,会左道之术,客居在天梯山(姑臧南),被他忽悠的有一千余人,就连张寔身边的人,都非常崇奉刘弘。
相信这些旁门左道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啊,古代也不说了,科技不发达,文明也比较落后,对于一些事情,相信别人的忽悠,也还能说通,那现代呢,怎么就能相信这些呢?不解。
张寔帐下的阎沙、牙门赵仰,都是刘弘的同乡。刘弘忽悠张寔左右十余人,谋杀张寔,然后奉刘弘为主。
张寔暗中得知他们的阴谋,抓捕刘弘并杀了,但阎沙他们不知道刘弘已经被咔嚓了,趁夜黑风高之时,将张寔杀死在外寝。
这还了得!杀了皇帝,还能有好?而且此时刘弘等人,并没有什么实力能与张氏抗衡,张寔尽管被杀了,但阎沙及其同党被杀了有数百人。
想造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如果不够重,就乖乖回去继续养膘吧。
因为张寔的儿子张骏尚且年幼,于是推举张寔的弟弟张茂即位。
五胡种落中,数鲜卑最大,其在匈奴投降汉朝后,便聚居在并州。
到了司马氏统治天下时,鲜卑中的大部落是:慕容氏、段氏、宇文氏、拓跋氏、秃发氏、乞伏氏。
哎呀,那个宇文玥的迷妹,先坐下可好?宇文氏此时还比较悲催,后面会讲到,先坐下啦,十四阿哥的迷众们,别打架啊,我去!受不了了!小新新,赶紧来镇场!
小新新探个头便跑了:
“迷众太疯狂,我也受不了啊,狗熊,你多保重吧。”
我们要理性追星哦,不要打扰到他们的正常生活,才是对爱豆们最好的爱。
嗯嗯,讲历史讲的有点累了,喝瓶脉动,继续。
秃发氏和乞伏氏,仅仅割据一隅,无关大局。也就是说,吕思勉不打算讲他们了,那狗熊继续跟着吕先生的脚步走,也不讲他们了。
慕容氏、段氏、拓跋氏三氏,与北方大局的关系比较深,而宇文氏与慕容氏地盘临近,相互的毁伤、龃龉、倾轧最烈,宇文氏的败,成就了慕容氏的兴。
慕容廆,昌黎棘城(今河北昌黎县境内)鲜卑人,其先祖莫护跋,在曹魏初,率领部众,居住在辽西,因跟随晋宣皇帝司马懿讨伐公孙渊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开始在棘城北建国。
当时在燕、代两地,多流行带步摇冠,莫护跋见了很是喜欢,于是便把头发收敛起来,带上这种冠,诸部族称呼他为步摇,其后因音讹,便成了“慕容焉”。
这是“慕容氏”由来的说法之一。
还有曰:
在后汉桓帝刘志时期,鲜卑族首领檀石槐,将鲜卑族分为了三个部分,中部的大人为柯最阙,作为主将居住在慕容寺这个地方,是“慕容氏”的起始。
在中国历史中,有很多将封地名作为姓氏的,比如项羽的项氏,就是因为他的爷爷,楚国名将项燕,被封到了项地,便以“项”为氏。
慕容焉的孙子,慕容涉归,因保全柳城(今辽宁兴城县西南)的功劳,被封为鲜卑单于,迁都到辽东北。
慕容涉归死后,本该慕容廆继位,但他的弟弟慕容耐篡位,并谋划着要杀慕容廆,慕容廆逃亡,后国人杀了慕容耐,迎立慕容廆。
慕容氏先说到这,来说说宇文氏。
《北史》中称宇文莫槐为匈奴,出于辽东塞外,其先祖是南单于的远属,世代为东部大人。
宇文氏的语言与鲜卑不同,且人人剪发,而留头发在头顶,作为首饰,而鲜卑则是编辫子,这两个不同,也是被认为不是鲜卑族的原因。
鲜卑族发型样式,可以参考下《楚乔传》里的燕洵。仅看文字,无法知道具体样式,但,看壁画,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文物,觉得应该就那样的吧,貌似黑化后的燕洵发型,更加接近些。
哎,一堆一堆的帅哥,狗熊擦擦鼻血去先。
《周书.文帝纪》中曰:
宇文氏的先祖出自炎帝,也就是说是炎帝的后裔。炎帝被黄帝所灭了之后,子孙们隐居在北方的荒野中。
有个叫葛乌菟的人,雄武多算略,鲜卑族倾慕,奉他为主,共十二个部落,世代为大人。
呃,觉得这明显是西魏\/北周时写的吧,踩北魏抬自己。有人曰,南北朝时期的史书,把能踩对方的,全部写进去,也不管真假,深以为意。
他的后人叫普回,因狩猎时得到了三个玉玺,上有“皇帝玺”的字样,普回感到惊异,认为是天授的。其习俗称天为宇,称君为文,于是普回号“宇文国”,并以“宇文”做为氏。
普回的儿子莫那,从阴山向南迁徙,开始在辽西居住。
《周书》言:普回的第九世侯豆归,被慕容晃给灭了。就是说有世仇,不过,这份仇恨暂时还未拿来说事。
后人宇文莫槐因他苛待治下的人民,被族人所杀,他的弟弟普拨即位,普拨死后,又传了两代,到宇文莫廆即位,开始与慕容氏有了交战。
再来说说段氏。
《北史》曰:徒河(今辽宁锦县西北)段就六眷,出于辽西。他的伯祖叫段日陆眷,被卖为了渔阳(今河北密云县西南)乌丸的大人库辱官为家奴,之后渔阳大饥,库辱官认为日陆眷身强体壮,命他去辽西乞讨食物。
结果,日陆眷到了辽西,招诱叛逃的人,日渐强盛。
日陆眷死后,他的弟弟乞珍立,之后是乞珍的儿子务目尘立,也就是段就六眷的父亲。务目尘据辽西之地,对晋室称臣,他所统辖的有三万余家,骑兵四五万骑。
慕容涉归对宇文氏,怀有怨恨,因为宇文莫廆以“为侯豆归报仇”为由,多次攻打慕容部,慕容廆为了消除慕容涉归的怨恨,以“修先君之怨”为由,向晋室请求讨伐。但,晋室才不管你什么怨不怨的,宇文氏和慕容氏对我们晋室都是面和心离的,正好留着你们俩相互牵制,因此,晋武帝司马炎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