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攻新德里?
显然印度当局想多了。
只是印度当局做出这样的判断也不是没有道理。
前面已经提到巴军在拉合尔集结了6个装甲旅而且全都是精锐部队其中4个旅配备的是“哈立德2”型主战坦克此外还能在短期内从堡等地区抽调至少4个装甲旅的兵力最多为6个。
12个装甲旅?
如此庞大的兵力打下阿姆利则强攻贾朗达尔都不是问题。
因为印军在西北地区已经没有装甲部队了也丢掉了制空权所以很难在新德里北面顶住巴军的进攻。
到时候就只能死守新德里。
守得住?
虽然在新德里附近印军有4个装甲旅不过全都只是编制即这4个旅根本就没有主战坦克。
怎么打?
更重要的是巴军为发动这次进攻准备了大半个月!
在印度当局看来这就是巴军准备攻打新德里的征兆。
为啥?
攻打新德里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后勤保障能否跟上。
对此印军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
别忘了之前为了把2个装备“阿琼2”的装甲旅送上前线不但用了大量时间还耗费了大量资源。
那只是2个旅。
巴军投入12个旅的兵力后勤保障的负担肯定更重。
对巴军来说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这就是在境外作战巴军必须考虑当地的情况。
什么情况?
沿途的平民。
显然巴军不可能说来就来而不管平民的死活。
如果把这一点算上那么后勤保障就是一个天大的负担。
要知道西北地区是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有数亿人差不多相当于巴基斯坦的总人口了。
也正是如此巴军才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进攻前的准备工作。
比如储备足够多的食物与燃料。
相对而言如果是向新德里进军交通反到是次要问题。
新德里本来就是印度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有四通八达的公路还有数条通往西北地区的铁路。
只要能够控制一条铁路就基本上能够解决物资运送的问题。
当然更好的交通条件也为巴军的装甲部队快速挺进创造了基础成为了巴军攻打新德里的关键因素。
可见印度当局有足够的理由担心巴军会攻打新德里。
事实果真如此?
显然印度当局并不知道巴基斯坦连一份完整的作战方案都没有凭什么去攻打新德里?
再说了在巴基斯坦的总体战略上就没有这个部分。
换个角度攻打新德里能得到什么?
要知道这不是一场灭国之战巴基斯坦当局也没有想过要消灭印度甚至没有想过要彻底打垮印度。
巴基斯坦当局追求的其实只是有限的胜利迫使印度坐下来谈判。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攻打新德里?
相反如果巴军占领了新德里那才是天大的麻烦。
为啥?
到时候演变成全面战争印度就会进行全国动员。
更何况印度手里有数百枚核弹头!
那么印度当局还担心什么呢?
其实换个角度看就能明白了。
关键在那?
政权!
说得彻底一点印度当局的这些担忧其实是为了保住执政地位即确保国内的局势能够维持稳定。
攻打卡拉奇有什么好处?
虽然在理论上只要打下卡拉奇就能迫使巴基斯坦在谈判中让步也就能够通过谈判获得一些好处从而开始谈判但是印度能够得到的其实也就只是巴基斯坦当局的有限让步而不是无条件的让步更不可能满足印度提出的所有要求比如把部队撤回到冲突爆发之前的位置。
能得到什么?
最多也就只是克什米尔南部平原上的查谟。
这个结果印度当局能够接受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说白了如果最终只是通过谈判拿回查谟那么在战争结束之后最迟在下一次大选之中执政党就会失去一切。
此外能否打下卡拉奇都是个问题。
综合这些因素印度当局必然会把重点放在阿姆利则通过在阿姆利打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把战火继续烧下去。
为的啥?
显然是美国与日本的全面援助。
日本肯提供资金帮助印度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购买武器也就肯定愿意为印度提供更多的援助。
至于美国只要印军能够打一次胜仗或许就会有所改变。
总而言之印度当局仍然没有打算跟巴基斯坦谈判或者说仍然觉得还没有到需要跟巴基斯坦谈判的时候。
为此印度当局才以新德里收到威胁为由让军方把重点放在阿姆利则。
当然对印军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为啥?
印度空军早就被打垮了根本无法夺回制空权连提供有限的掩护都办不到陆军拿什么去攻打卡拉奇?
还有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第一大港口城市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占领卡拉奇?
哪怕能够打到卡拉奇印军也无法占领卡拉奇更别说控制几百万平民。
如果在卡拉奇陷入苦战印军的下场必然极为悲惨。
为啥?
拉合尔的失败就是先例。
别忘了拉合尔还是一座边境城市后勤保障方面的负担不是很大印军基本上是背靠本土作战。
即便如此都输得那么惨!
卡拉奇距离边境有100多千米印军无法背靠本土作战后勤保障更加麻烦难道就能取得胜利?
按照印军的判断巴军甚至不会向卡拉奇增兵。
为啥?
在该方向上巴军完全可以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利用较大的纵深来牵制印军消耗印军的兵力。
借此机会巴军必然在阿姆利则发动强攻。
真要如此印军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可见印军对攻打卡拉奇没有半点信心。
相对而言在阿姆利则附近在本土上作战跟巴军打一场决定性的会战并且通过会战重创巴军印军有更大的把握。
当然也更有信心。